淮滨论坛

标题: “有眼不识金镶玉”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淮河左岸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39
标题: “有眼不识金镶玉”
“有眼不识金镶玉”
    本是“有眼不识荆山玉”。“荆山玉”,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。


作者: 寻找姚黄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46
这句话有道理。有眼不识金镶玉,不好解。有眼不识荆山玉才是正确的。因为荆山玉就是和氏璧。
作者: 淮河左岸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47
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-3-20 19:46
这句话有道理。有眼不识金镶玉,不好解。有眼不识荆山玉才是正确的。因为荆山玉就是和氏璧。

和氏璧在课本上学过,现在忘差不多了
作者: 寻找姚黄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49
卞和哭于荆山下,就是因为两代楚王不识他的玉
作者: 淮河左岸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50
廉颇和蔺相如中的和氏璧也是那个吧?
作者: 寻找姚黄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50
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-3-20 19:50
廉颇和蔺相如中的和氏璧也是那个吧?

是的,就是那块玉。
作者: 寻找姚黄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51
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,献给厉王,厉王使人鉴别,说是石头,有欺君之罪,断其左足。到武王即位,卞和再次献玉,武王使人鉴别,仍说是石头,又断其右足。后来文王即位,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,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。他说:“宝玉而名之曰石,贞士戮之而漫,此臣之所以悲也。”文王令人剖璞,果得宝玉。故名之曰“和氏璧”。
作者: 淮河左岸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53
那怎么又到赵国去了?
作者: 寻找姚黄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54
传说此璧冬暖夏凉,百步之内蚊不敢飞近,为稀世之宝。
作者: 淮河左岸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55
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-3-20 19:54
传说此璧冬暖夏凉,百步之内蚊不敢飞近,为稀世之宝。

这可真的是宝贝,不用蚊香了
作者: 寻找姚黄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56
秦统一中国后,“和氏璧”几经转手,落入秦始皇之手。秦始皇令玉工将其雕琢为玉玺。该玉玺长、宽、高均为四寸,上面镌刻着李斯所书的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八个篆字。四周还雕饰着五龙图案,玲珑剔透,巧夺天工。秦始皇爱不释手,将它奉为神物。
作者: 淮河左岸    时间: 2016-3-20 19:57
秦亡之后,流落到哪儿了?
作者: 寻找姚黄    时间: 2016-3-20 20:02
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-3-20 19:57
秦亡之后,流落到哪儿了?

到西汉,“和氏璧”成为传国玺,王莽篡位,逼问太后交出和氏璧,太后恼怒,将其摔在地上,掉了一个角
作者: 寻找姚黄    时间: 2016-3-20 20:04
最后一个掌握“和氏璧”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,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,他和后妃在宫里,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。从此,“和氏璧”神秘失踪,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
作者: 淮河左岸    时间: 2016-3-20 20:05
原来最后失踪了,可惜可叹!
作者: 淮河左岸    时间: 2016-3-20 20:05
原来最后失踪了,可惜可叹!
作者: 永远在路上    时间: 2016-3-20 20:41
那块玉现在不知在哪里了
作者: a懒洋洋    时间: 2016-3-20 20:52
后人误解了
作者: 木子人土土南    时间: 2016-3-20 22:18
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-3-20 20:02
到西汉,“和氏璧”成为传国玺,王莽篡位,逼问太后交出和氏璧,太后恼怒,将其摔在地上,掉了一个角

原来和氏璧就是传国玉玺的前身啊

作者: 寻找姚黄    时间: 2016-3-21 06:07
李佳南 发表于 2016-3-20 22:18
原来和氏璧就是传国玉玺的前身啊

直接就是传国玉玺

作者: 寻找姚黄    时间: 2016-3-21 09:30
谁能得到,可了不得

作者: 臧广889    时间: 2016-3-21 10:21
涨知识





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(http://www.xxrcw.cc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