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滨论坛

查看: 690|回复: 3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随笔] 稻穗与镜子:在时代褶皱里照见命运的转向——读心动在线的小说《说亲》有感

[复制链接]

570

主题

7万

帖子

149

金币

13级:大将

Rank: 13Rank: 13Rank: 13Rank: 13

注册时间
2009-3-19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前天 09:21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 来自: 河南

马上注册,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
        1982年的九龙河畔,青黄与金黄的稻穗在两岸各自摇曳,恰如一个青年命运的双重隐喻——一边是“三间东倒西歪土坯茅草房”里,被贫困钉死的“长子”宿命;另一边是藏在漏算的生物成绩里、等待被打捞的人生可能。《说亲》以个人叙事为针,串联起改革开放初期乡村青年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觉醒,在“说亲”这一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事件中,照见时代转型期个体命运与价值观念的剧烈碰撞。

        “说亲”的背后,是贫困编织的生存枷锁。当父亲以“帮姑妈割稻子”为由,将“我”拽进大别山深处时,这场以劳动为幌子的“相亲”,从一开始就写满无奈。姑妈油灯下的叹息,“穷莫当长子”的老话,“脑子、五官、手脚略欠周全”的直白,将贫困对人的尊严的碾压撕开了一道口子。在物质匮乏的乡村语境里,婚姻成了一场现实的资源置换:男方的家底、劳力,女方的身板、针线,都被折算成可衡量的“条件”。“我”的十年寒窗,在“三间解放前的草屋”面前黯然失色;对爱情的朦胧期待,被简化为“讨到个女人生养后人”的最低诉求。此时的“说亲”,无关情感,只是贫困家庭为延续香火而进行的“生存自救”,个人的价值被牢牢捆绑在家庭的温饱线上。

        中专通知书的到来,是命运递来的第一面“镜子”。那张盖着鲜红大印的薄纸,不仅意味着“农门”的跳出,更让“我”得以第一次站在更高处审视自己的人生。当“我”谢绝亲戚介绍的“好身板、好针线”的丫头时,拒绝的不仅是可能的委屈,更是对“贫困定义人生”的反抗。两年后,县团委的工作、大院里的新生活,让“我”彻底摆脱了旧有的生存逻辑。而姑妈态度的陡转,从当年的“难呐”到后来主动撮合“商品粮、正式工”的侄女,更是赤裸裸地揭示了时代评价体系的变迁:“铁饭碗”“商品粮”取代了“劳力”“家底”,成为新的“择偶硬通货”。此时的“说亲”,虽仍带着现实的算计,却也印证了个体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性——当人不再被贫困困住,才有资格去选择更符合内心的生活。

        杨书记家的那面镜子,终于照见了爱情应有的模样。“初会之情常在”的红字,区别于姑妈口中“亲上加亲”“旱涝保收”的功利计算,将婚姻拉回到情感的本质。从大别山深处“略欠周全”的无奈妥协,到县团委里“共同的理想与纯真的爱情”的主动追寻,“我”的选择背后,是一代人精神世界的成长。当“我”在姑妈墓前放上淮河北岸的稻穗,那场持续数十年的“欺骗”,早已不是对姑妈的冒犯,而是对自己人生的郑重确认——确认个体不必屈从于贫困的安排,不必依附于现实的算计,有权利在时代的进步中,握住属于自己的爱情与尊严。

        时光流转,九龙河畔的稻穗依旧年复一年金黄,而那面写着红字的镜子,早已超越了物品本身的意义。它照见过贫困年代的卑微与挣扎,照见过时代转型的机遇与裂变,更照见了一个青年在命运的十字路口,如何凭借教育的力量、内心的坚守,将被规定的人生,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。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下,个体的命运或许微小如稻穗,但只要守住内心的“镜子”,便总能在风吹麦浪的声响里,听见属于自己的生命乐章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23

主题

2371

帖子

8051

金币

9级:准将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注册时间
2014-5-6
沙发
发表于 前天 09:24 来至手机版 | 只看该作者 来自: 河南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90

主题

1万

帖子

1667

金币

11级:中将

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注册时间
2022-3-30
板凳
发表于 前天 10:38 来至手机版 | 只看该作者 来自: 中国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21

主题

122

帖子

892

金币

4级:中尉

Rank: 4

注册时间
2016-2-20
地板
发表于 昨天 13:45 来至手机版 | 只看该作者 来自: 浙江杭州
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